从2010年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心理服务进入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启动心理服务标准化试点。从心理咨询师到心理社工,从社区心理工作者到社会心理指导师,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和《岗位能力评价标准》,十年探索走过一条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
1、基本服务全覆盖。在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广泛建立心理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服务,推进心理工作广覆盖、常态化。与心理咨询针对个体来访者不同,社会心理服务对象多、内容广、服务范围面极其广泛,社会心理指导师必须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和持续性服务,增大服务对象粘性效果。如多样化“三普”,惠及百万市民。使用“老年鼓圈”“唱得好一点”等社区品牌活动,鼓励和扶持社区环境营造、改善人际关系、创建美好家园等社区组织提升专业能力,使社区小微组织进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大舞台,开展“普及、普惠、普遍性”的社区心理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
2、职业能力真功夫。社会心理指导师人才体系属于“北京模式”核心内容。至2021年12月,全国获得《社会心理指导师》初级证书有4600多人。经过实习基地督导及练习和考评环节,要通过媒体和培训组织,郑重推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共同作职业能力评价证书。广泛宣传推广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社会心理指导师》教材。明年,我们要启动中级培训试点。安排《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训纲要》,在全面完成三年5000人基础上,向中高级人才目标发展,逐步开展“婚姻恋爱心理”、“老年心理”、“儿童心理”、“家庭和学校心理”等专业方向的中级人才培养。
3、实习督导成闭环。社会心理指导师作为一种专业能力评价体系,是建立在理论学习、技术训练与岗位能力三项基础之上。在实习基地接受督导,履行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岗位职责,这是社会心理人才培养“北京模式”的最重要特征。初级社会心理指导师在完成理论培训后,需要完成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经验积累。在实习过程中,技术训练由带教老师或者工作坊培训。督导师主要完成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性,指导胜任岗位的案例与方法指导。每一位初级社会心理指导师开始从事社会心理服务之后,都需要接受持续的督导,以解决自己在社会心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不断提高心理动力。